top of page
絢麗背後的危機   
​     不為人知的光污染威脅
   

燈光是繁榮的象徵,同時也是文明的通病

發明燈泡的141年後,我們生活在過亮的廣告招牌、大型LED燈板、路燈、交通號誌及燈飾之下,但這些看似為人類帶來便利與現代化的光源,卻在無形之中成了危害人體的健康殺手。

為了改善光污染問題,環保署預計於2019年底,推出「光汙染管理指引」,而這套不具有強制力的指引標準,還未上路就引起專家憂心,台灣人對光害的認知有多少?政府又該如何制定有效的光污染對策呢?

 

詢撰窪蚥凅埜馱唬蔣痀宒桯啣.png
%25E2%2580%2594Pngtree%25E2%2580%2594blu

「太亮就是光害」?

討論之前,你得先了解的光污染分類

普遍民眾大多持有「太亮就是光害」的想法,但事實上,光害種類繁多,根據不同形式、地點的光源和光線,我們可將光污染大致分成:光侵害、過度照明、眩光、雜亂光、天空光輝等五大類型。

 

40集.png
%2525E2%252580%252594Pngtree%2525E2%2525

忽視的光線危機

原來光污染會造成「這些」威脅

破壞.png

光線除了將天上的星星遮蔽之外,也影響了天文資訊的搜集,臺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劉志安表示,觀測者因為失去了原始的夜空背景,而不易看見天體,同時也會發生難以收到來自天空的訊號、照片因光線太亮而曝光等狀況。

 

許多動植物會根據環境,生長出獨特的作息與生長型態,一旦人工照明將光照時間延長,將打亂生物的繁衍、獵食、遷徙等生活步調,嚴重者甚至使得棲息地遭到破壞,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

資產 11.png

​生物

40.png

燈光的廣泛應用,雖然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但也大大加長了人體暴露在燈光下的時間。根據眼科醫師楊健一指出,由於眼皮無法完全遮光,因此睡眠可能受到干擾。

此外,醫療期刊中也明確指出,大腦會在夜間入睡後,分泌一種可以抑制身體病變的「褪黑激素」,而夜晚的光線將會減少褪黑激素的製造,根據長期研究及實驗結果發現,夜晚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將會大幅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

 

​大台北地區光污染實測

​你住的地區光害值超標了嗎?

近年來光源干擾民眾生活作息,陳情件數逐年上升,根據環保署統計,國內光污染陳情案件過去三年來已突破1300件,每年都超過 200 件以上。案件主要來源集中於都會區,其中高達五成七及三成四來自台北市跟新北市,以廣告類光源陳情案件最多,大部分抱怨「過亮及閃爍」,困擾居家環境及影響睡眠。

記者實地走訪住宅區、商業區及住商混和區進行光害實測。隨著商業化發展,街道周邊招牌林立,以信義的商業區為例,LED看板、燈箱式廣告、霓虹燈,到夜間仍閃爍不停,照度來到了178 LUX。

而國內住商環境兩者間的分界較為模糊,廣告照明林立於住宅環境中,這些光線照射對鄰近住戶的起居生活也造成影響。

來到忠孝敦化住商混合區,商家的招牌與住家距離相近,照度數值小至30大至90 LUX皆有可能,南機場附近住商混合區招牌更為明亮,數值為90-100 LUX。

一般的住宅區較沒有廣告招牌亮度過高的問題,以大安的住宅區為例,照度甚至少於1 LUX 。

 

%25E2%2580%2594Pngtree%25E2%2580%2594blu

 

專家學者有話說

光害值是否該由全國統一?還是因地制宜?

周卓煇 圈 白.png

政府單位在制定相關法規時,需依據光害造成的影響逐條審查制定,單純使用建議值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而光污染的管理應由全國統一標準,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區對於光害的保障都應相同。

 

──清大材料系周卓煇教授

陳建宇 圈 白.png

人眼在不同場域對光有不同需求,政府在制定光污染標準數值時,會加上人眼的視效函數及參考人因實驗的結果再作評估。舉凡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都有制定光污染防治法,將都市分層級去做管理。由於都市商業考量,好比金融商圈必定伴隨著廣告,而鄉村地區多有森林保育,兩者間對光的需求不同,因此光汙染的管理無法全國統一,而是因地有不同規範

 

──台科大色彩科技研究中心陳建宇主任

陳麗玲 圈 白.png

目前國內針對光害的法律並不完善,且牽扯的相關部會眾多,條文不易通過,但可先率先引用國外對於光害的標準值,作為台灣對於光污染的標準,讓光害問題得到初步的解決。

 

──前桃園市環保局長陳麗玲

難道真的無法解決光害嗎?

科技發展下的未來曙數

訂定法律也許不能完全解決光害困擾,但不少學者開始提出從「光源本體」解決光污染的概念。隨著人對光線的感知、感受,生理及心理的反應逐漸被重視,開始出現了照度能隨白天與黑夜做亮度調整,對人眼及節能省電都有益處的智慧路燈等。陳建宇博士表示,以人為本的智慧路燈(燈具),將會是未來照明工具的新藍海。

 

過亮的照明所帶來的生態紊亂及人體健康危害不斷被忽視,政府推廣光害防治,宣揚這鮮為人知的光汙染問題。

未來透過光源透過科技做調整,以及政府從法律層面著手,做出適當規範與裁罰,將使光害問題更加有效的被管制。

期待在政策宣導與社會大眾努力下,逐步建構無光害的友善環境。

 

詢撰窪蚥凅埜馱唬蔣痀宒桯啣.png
未命名-4.png
三人圖-2.png

聯絡我們

電話:(02)2236-8225   分機84113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小世界周報
傳真:(02)2236-9094

記者 / 陳心慈、黃孟凡、阮郁馨採訪報導

分享這則新聞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Pinterest
  • Tumblr Social Icon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