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孟凡/阮郁馨/陳心慈
政府推廣電動車的進與退
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遷的問題已刻不容緩,站在氣候變遷的懸崖,臺灣政府針對排碳量居高不下的運輸部門為出發點,規劃一系列減碳計畫,其中又以「環保、綠能」為招牌的電動機車最為矚目。
依靠著政府的補助金額,電動車漸漸在市場嶄露頭角。
然而,為何電動機車在市占率上仍是少數?隨著補助慢慢退場,節能減碳的電動機車是否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除了電動車外,以電力為主的綠能運輸,如何以新型方式被大眾看見且接受,成為推動永續家園的重要關鍵。
綠能國際公約
世界各國為共同減低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在 1997 年 12 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限制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暖化的「京都議定書」,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以法規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而各國間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政策也蓬勃發展,低碳議題也相繼衍生。
台灣都市、人口密集,加上工業化程度高,導致暖化的速度快、程度高。首都台北市曾被聯合國列為氣候變遷高危險族群。台北市為國際化首都,是經濟、政治的重要聚集地,然而因大量使用電力或石化燃料的人工熱源,密集度高的建築物使用吸熱度高的材料,使都市土地溫度不斷上升,有如不斷發熱的島嶼,也就是所謂熱島效應,為此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減碳計畫。
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108年的統計資料,能源、工業與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前三名。能源、運輸及住宅的排碳量為增加趨勢,工業、農業、服務業則呈下降趨勢。運輸在2018年時超過工業,成為碳排放量排名第二高的部門。
運輸是台灣能源消費中第三大的排碳部門。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在所有運輸工具當中,又以便宜與快捷著稱的機車最受歡迎,是大眾短距離移動的主要代步工具。根據公路總局統計,108年機車的總量來到1400萬,與汽車相比足足多了580萬。
但機車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燃油廢棄也成為環境汙染元兇之一,影 響著所有島上民眾的健康,政府為了推行永續家園以及低碳企劃,以綠能為招牌的電動車,便成為台北近年推行的主要目標。
關於碳排放
碳排放為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運作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溫室氣體中又以二氧化碳的成分居多,所以二氧化碳是最常見碳排放的標準。政府推行的綠能運輸政策,希望的就是降低碳排放量。

而一般汽機車排氣管所排放的廢棄,則是所謂的溫室氣體,包刮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亞氮(又稱笑氣)等,
溫室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機車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燃油廢棄成為環境汙染元兇之一
影響著所有島上民眾的健康
為了推行永續家園以及低碳企劃
以綠能為招牌的電動車
便成為各縣市政府近年推行的主要目標

在機身上,電動車沒有燃油引擎、沒有排放廢氣造成刺鼻,也無排煙管燙傷的問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料顯示,電動機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應為25.2公克/公里,汽油引擎機車為50.8公克/公里,電動車的碳排放量是一般燃油機車的一半。
而電動機車的動力來自馬達,馬達是利用電力產生磁場相斥的原理來運轉,磁場相斥只會有傳動軸的聲音,因此電動機車行駛時幾乎呈現無噪音的狀態。與傳統機車引擎利用燃油爆炸推動汽缸來產生動力,電動車相較下又更能有效減少噪音汙染。
無氣味、無震盪、無噪音又減碳等優點,使電動車取代高污染的傳統機車呼聲極高, 政府為了環保與經濟的新興產業發展以及促使電動車普及,而做出相關的補助政策。
雙北市機車有多少?

雙北的人口比例占了全台的30%,而多數的人口每日透過通勤的方式往返兩地,對於交通工具的依賴性較高,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雙北市的機車機車數佔了全台的30%,而從全機車充電站密度來看,在全台兩千多個充換電站中,光是雙北市就占了近四百多個,人口、經濟及其地域性考量,讓雙北市成為電動車業者的一級戰場。
油電大戰,誰贏了?
在政府大動作推動電動車補助之下,目前電動車數量可以說是日漸普及,先前甚至一度傳出在2035年之前,新售機車將要全面電動化的消息,而在這場油電大戰中,國內的石油需求是否會因此降低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國內的車用汽油供給自105年後呈現微幅下降,可見電能的發展並非一夕之間可取代原先石油的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