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心慈/黃孟凡/阮郁馨
在臺灣,七成縣市均設有偏鄉學校,儘管國民教育普及、政府也設法將資源投入,仍有多數處於偏鄉的孩童,面臨「沒有老師」、「師資不穩」的困境,在不平等的受教機會中,難以透過教育翻身,脫離弱勢的循環。
當出生成了決定孩子學習表現與未來成就的關鍵時,我們必定需要去檢視社會整體結構與制度是否無法達到教育平等,並從中提出改善管道,使教育不再因地域而有到達不了的地方。
你知道嗎?
教育是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簡稱 SDGs)其中目標4.5提到,在西元 2030 年以前,要消除教育上的兩性不平等,確保弱勢族群有接受各階級教育的管道與職業訓練,包括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以及弱勢孩童。
以「人」為本的教育,能協助每個個體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及潛力,不僅對自己生活負責,也將對社會做出貢獻。透過教育的力量,能夠有效地改善貧窮、飢餓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參與、民主的重要條件,在人民能公平獲得教育的情形下,更有助於建立「和平」的社會。由此可見,教育是推動永續發展的一把關鍵鑰匙。
而教育,並非只是減少文盲人數,還包括教學資源是否妥善分配、孩童的受教權是否完整、每個公民是否能得到公平、免費的教育。
除了十二年國教的計畫、108課綱核心素養的推動、母語課程的重視等相關政策外,臺灣社會也逐漸重視教育的城鄉差距。
城鄉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其形成的原因與改善方式又為何?讓我們一同檢視臺灣的城市與鄉鎮之間,如何落實貧富、族群間受教權益的平等。
政府如何分配偏鄉資源
到底要多偏遠才算偏鄉學校?
為了完整分配教育資源,教育部於民國107年修改偏遠學校的認定標準,讓補助可以更完全,滲透到各偏鄉學校當中。根據《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總說明》,分級偏鄉學校時,將以下事項納入考量,分別是:將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及社會經濟等客觀條件因素納入計算指標。
-
交通
學校所在地之海拔高度、學校距最近火車站之最短行車距離等。
-
文化
學校位於山地鄉或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否有文化特殊。
-
生活機能
學校所在鄉(鎮、市、區)的人口密度、郵政及便利商店資源。
-
數位環境
學校所在鄉(鎮、市、區)之行動通信基地臺數目。
-
社會經濟
學校低收入戶學生占該校學生數之比率。
各項標準經過計算後的結果會再和各縣市政府協調,綜合考量學校的實際情形才訂下偏鄉學校分級名單,並且將國內的偏鄉學校分成三級,分別是「偏遠」、「特殊偏遠(特偏)」和「極度偏遠(極偏)」。
設施設備、教學和行政人員的聘用、學生學習及輔導等,都攸關學生是否能受到適當的教育措施,上述也是政府對於學校教育的重點補助項目,教育部則依照學校的分級,分配補助的金額多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全臺各縣市
偏鄉學校總數
原來,偏鄉學校
比我們想像還要多
根據教育部的認定標準與因素考量,偏鄉學校多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
由一零八年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目前核定有一千一百零六所,在全國三千三百零七所學校中有將近三成的佔比。
在全國的偏鄉學校分布中,又以雲林縣的偏鄉國中小學校最多,總數有113所,其次是台南市112所和南投縣98所;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和嘉義市則無偏遠地區學校。
照片cc授權:KitLeong
偏鄉地區的資源探討
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易到達與地理人文特殊性,導致其所在學校常有相較弱勢家庭學生比率高、學校規模小、教師流動率高、數位科技落差大、文化刺激不足等問題,這使得偏遠學生相對於非偏遠學生有較高的輟學率與較低的學習意願。
108學年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人數總計9萬9461人,佔全國學生人數比率為5.31% ;108學年偏鄉學校平均每班學生數為14.4人,約為全國平均每班學生數的一半。然而,偏鄉學校學生少,教師更少,依據107年教育部統計部資料發現,高中以下偏遠學校教師人數共計1萬7185人,全國教師人數為14萬2122人,相比之下,偏遠地區教師占全國教師人數比率8.2%;生師比而言,偏鄉學校為6人,全國則為11.17,明顯可看出,偏鄉地區數值方面均低於全國標準。
偏鄉校數排名第一:雲林縣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偏鄉學校最多的縣市是雲林縣,其次為台南市,之後為南投縣。雲林縣是所有縣市當中偏鄉學校校總數和偏遠校數最多的縣市,偏鄉學校總共113所,分別為107所偏遠學校、6所特偏學校,但沒有極偏學校。
-
位置分佈
雲林縣的偏鄉學校位置多分布在離市區較遠的地區,位置大多是靠山或靠海,尤其是雲林西半部的偏鄉學校最多。雲林總共有19個鄉鎮地區,其中有17個鄉鎮設有偏遠及特偏學校,而西部沿海的四湖鄉是偏鄉學校最多的鄉鎮,總共有11所偏遠及2所特偏學校。其中三崙國小為最靠近濱海的特偏國小,學生人數為65人。
-
偏鄉學校佔比
偏鄉的國小學生為九千多人,在所有國小人數中佔了將近百分之三十,偏鄉國中學生為四千三百多人,在雲林縣的國中人數佔了百分之二十二。根據教育部107年統計數據,全國偏鄉學校的師生比為六人,而雲林縣的師生比則為八,也就是平均每八位學生才能分配到一位老師
偏鄉校數排名第二:臺南市
雲林縣與台南市是全臺唯二偏鄉學校總計破百的縣市,臺南為六都之一,偏鄉學校仍不在少數。偏鄉學校共有112所,其中有102所偏遠學校、9所特偏和1所極偏學校。
-
位置分佈
台南的偏鄉學校多分布於市中心以外,靠近濱海地區多為偏遠學校,鄰近山區的則多為特偏與極偏學校。
台南市的37個行政區中有26個區皆有設置偏鄉學校,位於最東端的南化區,北臨嘉義縣大埔鄉,東鄰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接左鎮區,南化區呈南北狹長、東北至西南走向,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較少,是臺南市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位於此區的瑞峰國小就是台南唯一的極偏學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臺南最西端的行政區為七股,該區屬於濱海地區,因為地形較為偏僻,七股的偏鄉學校是臺南所有行政區中之最,共有12所偏遠學校。而最靠近濱海地區的偏鄉學校則是將軍區的鯤鯓國小,學生人數為62人。
-
偏鄉學校佔比
臺南的國中小學校總共有272所,其中偏鄉學校總數為148,占了整體五成四。臺南的國小學生總數約為九萬,偏鄉國小生是六千多人,偏鄉國學生占比為百分之七。國中學生總數則為四萬七千人,偏鄉學生人數為一千六百多人,占比為百分之三。根據教育部107年統計數據,臺南市的師生比為六,也就是平均每六位學生能分配到一位老師。
各縣市偏遠學校等級評比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特偏加上極偏縣市以臺東、高雄、南投三者為最多,總計均為37所國中小,臺東以特偏學校為多數,南投則是以極偏學校為多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特偏學校最多的縣市:台東縣
分級為「特殊偏遠」的學校就有明顯不同的情形,特殊偏遠學校大多分布在臺灣花東地區,其中又以臺東縣數量最多,特偏學校共有30所,但多數縣市特偏校數都在10所以下。
-
位置分布
臺東縣偏鄉學校多為分布在東岸沿海和山區,交通不易到達。
再臺東的16個鄉鎮中,其中就有15個鄉鎮設有偏遠、特偏、極偏的國中小學校,更是臺灣本島地區特偏學校最多的縣市。
臺東縣的大武鄉與成功鎮是特偏校最多的兩各鄉鎮,分別有4間特偏中小學。
-
偏鄉學校佔比
根據教育部108年統計資料顯示,臺東縣所有的國中小學校共有114所,偏遠地區的國中小就佔了80所,分別是偏遠43所、特偏30所與極偏7所,有將近有7成國中小都被列為偏鄉學校。在這些偏鄉學校中,國小每班平均人數為14人,國中每班平均人數22人,依據教育部107年統計師生比為五,與全國師生比十二相較之下明顯為低。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極偏學校最多的縣市:南投縣
分級在「極度偏遠」的校數又比特偏學校更少,最多的是南投縣,有27所極偏學校。而台灣本島地區除了臺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本就無偏鄉學校外,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則不存在「極偏」學校。
-
位置分布
南投縣總共有13個鄉鎮,所有鄉鎮地區皆設有偏鄉學校,也是臺灣本島地區極偏學校最多的縣市。極偏學校多為分布在仁愛鄉,仁愛鄉位於南投縣東部,為山地原住民鄉之一,此地共有16所極偏學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
偏鄉學校占比
南投縣在108學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縣國中小有176所,偏遠地區的國中小佔了98所,分別是偏遠佔61所、特偏佔10所、極偏佔27所,超過5成的國中小都被列為偏遠地區。國小每班平均人數為17人,國中每班平均人數25人,依據教育部107年統計,師生比為五,也就是平均每五位學生可分配到一位老師。
大都會地區就有偏鄉學校
談起偏鄉學校,一般大眾普遍會認知偏鄉學校的設立應位於花東地區或是臺灣離島,畢竟社會對於這些地方的想像,就是生活機能不便、交通不易到達的地方。
然而經過實際的數據統計後,偏鄉學校其實大多是分布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甚至六都之一的臺南,超過一半以上的鄉鎮都設有偏鄉學較。就算再繁華的都市,仍有資源相對較不足的偏鄉學校,而其中學童的教育問題更應該被社會看見且重視。
偏鄉依舊缺乏公共設施
許多縣市的資源普遍設立在人口較多、經濟較繁華的地區,位處偏遠地區的孩童除了校內設施外,要使用其他資源相對較困難。以圖書館這項一般學童普遍會常使用的公共設施為例,圖書館設置的目的本發揮推展社會教育、提升地方文化、傳布資訊與倡導正當休閒活動之功能。然而可以發現,這些公共設施的分布仍以是縣市中心為多,偏鄉地區的學童與居民使用公共設施的機會相對起來少之又少。
照片提供:臺東縣永安國小
偏鄉孩子的教育困境
根據2018 年的 PISA 測驗顯示,台灣有超過一成七的學生未能達到基本學力。且台灣前 10% 與後 10% 學生間的閱讀測驗表現,約有 6 年的學力差距,顯現出同齡學生學習落差大的狀況。而這些學力較落後的孩童,普遍來自偏鄉與弱勢家庭。
根據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調查報告,108年教育會考放榜中,全國21萬名考生的英文、數學呈現雙峰現象。英語有30%為C待加強,數學則為27%,在調查的13所偏鄉國中,有6所國中70%學生英文拿C,有5所70%學生在數學領域拿C。
偏鄉的孩童為何學習力較弱?
其實偏鄉概念不僅止於的地理的不方便,還包括其衍生的問題,包括教師的招考不足、高流動率、學習資源匱乏缺少多元刺激、家庭結構影響孩童學習等。當學生的出生成為學習成就與未來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那麼教育翻轉社會階級的功能也消失殆盡。縱然政府近年投資偏鄉學校的設施的改善,但偏鄉孩童真正缺乏的,仍是長期穩定陪伴、引導學習的重要角色。
照片提供:博幼基金會、臺東縣永安國小
-
無法支撐孩童學習的家庭結構
居住於偏鄉的家庭,包括單親、隔代與新住民家庭,家長普遍是勞工、藍領階級,相對來說教育程度較低,而為了支撐家庭經濟,家長普遍需長時間在外工作,犧牲的是陪伴與教育孩子的機會。
孩童成長初期的教育來自於家庭,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弱勢家庭下的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支持與關注,再者也缺乏資源。台東縣永安國小的校長溫上德談到,弱勢家庭孩子多處於經濟風險,照顧者無法提供完善教養環境,因此許多學童的學習在起始點上就與他人不同,成為較落後者。
「孩童的學習有漏洞,若沒有人願意幫忙補,這個洞只會越來越大。都市的孩童在學習上有漏洞,可以透過課後補習班來彌補,但偏鄉的孩童並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條件。」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徐英庭組長說到。
偏鄉的學童雖然因家庭因素無法在完善的教育環境下成長,但也更加凸顯了學校與教師的重要性,教師便成了影響孩子未來發展與成長的關鍵人物。
-
偏鄉地區教師召聘不足
談到偏鄉教育,大多數人腦袋中都會浮現「沒有老師」、「師資不穩」的困境。偏鄉交通與生活機能的不便利是造成教師召聘不足與高流動的主因,政府近年為了改善偏鄉教學現場缺乏正式教師與高流動率,提出政策規定教師服務年限與提高偏遠加給。
然而許多偏鄉教師仍因為上述原由與個人生涯規劃而不願前往,也有教師選擇達到服務年限後便離職,甚至有教師將偏鄉學校當成職涯跳板,服務完便回到都市,與都市教師普遍在學校長時間深耕大有不同。
溫校長談到,校方在教職員工召聘困難的情況下,使得多數偏鄉教師必須身兼多職,除了是教師還必須是行政人員,工作上難免超過身心所能負荷。
教師的流動率高使學生上下學期都需更換不同老師,偏鄉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不斷適應新的教師、新的教學方法,如此高的流動率自然影響了教學品質,也讓多數學童心中留下疑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照片提供:博幼基金會
政策之外,我們還能怎麼做
-
公部門之外,民間團體的投入
國家透過政策的施行,讓偏鄉學校分級使資源補助更加滲透外,對於偏鄉教師困境的問題至今還是無法有完善的解決。
博幼基金會的徐英庭組長談到,就體制上政府難以解決目前狀況:「政府並無法解決偏鄉在交通與生活機能上的不方便,而這些又剛好是使教師不願前來的原因。」
因此,偏鄉教育的問題除了公部門透過政策規劃來補助資源,也需要民間單位一同協助。譬如社區、民間單位招募志工、培訓師資,並和學校合作來幫助偏鄉的孩童學習。
臺灣有許多民間團體以此為目標,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透過長期專業訓練在地的素人教師與志工媽媽,使他們也能教導、陪伴孩童,成為偏鄉穩定的教育力量。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是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為了培育更多能改善教育不平等而貢獻的教師,也跨領域招募合適人才加入;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在臺灣推動的「陪你長大」計畫,以位處地處偏遠的山地原住民部落的原住民學童為主要目標,透過照顧、教育、陪伴使原住民兒少在不同成長段,獲得適性的發展。
這些民間團體提供的教育與照顧便可適度解決偏鄉教師不足所帶來孩童學習上的問題,而政府與社會則可透過捐款來支持、輔助民間團體與在地社區持續推動這些計畫,以減少偏鄉學習差異。
-
改變現有師資編制、培育體制
屏東縣竹田國小謝俊名校長表示,教師流動率與變動率高,偏鄉的學校因正式教師召聘不足,大部分由代理教師補足名額。因此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需要改善教師的員額編制,讓都市或偏鄉都有一定的正式教師,並且透過制度控管代理教師的穩定性。
臺灣目前也有師資培育公費生,畢業後至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服務。分發的方式也可從全國分發改為當地培育當地分發,使師資培育生對於土地更有情感,留下意願也更高。
偏鄉孩子的未來
教育是翻轉階級與脫貧的重要途徑,但教育脫貧從來不只是靠學科成績來定義。許多偏鄉學校開啟特色課程,藉由結合在地文化與鄰近自然、人文資源相,從教室內走到室外,讓學童在土地、環境、文化中探索自我,擴展學生學習範圍及增強學習刺激。偏鄉學校在注重特色課程的同時,也須思考要如何與一般學科的學習達到平衡,在乎學習力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生活素養。
回應教育現場最真實的需求,孩子最需要的是能長期穩定引領他們學習的大人角色。偏鄉孩子並非沒有能力學習,而是缺乏引導;學童也並非不肯學,而是沒有找對方法。當政府、民間單位與每個教育工作者願意正視偏鄉教育問題,並攜手合作解決,平等、優質的教育環境才得以建造完整。